凤凰网财经3月16日讯 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主办的“2018投资界百人论坛”在海南三亚盛大开幕。作为开年第一场投资人专属盛会,数百位投资界大咖、企业高管等业界知名人士,深度聚焦硬科技、大消费、大健康等细分领域。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在“雨露新芽:今年的机会在这里!”圆桌论坛上,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小村资本创始人、董事长冯华伟、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梁隽樟、百度风投CEO刘维、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德迅投资董事总经理王珺、时代资本管理合伙人张自权等嘉宾就AI的前景展开讨论。
主持人徐晨表示,去年往冲AI的人,年底全部冲到区块链去了,刘维表示百度风投仍然会投AI,米磊也表示会继续投资AI行业。
各位投资人还对AI未来前景做了畅想,梁隽樟表示希望在C端多看一看能否有机会,比如儿童教育领域。
以下为论坛上嘉宾发言实录:
徐晨:非常感谢各位,在座投资阶段还是比较多元化的,包括米总这样特别早的,德迅也投一些比较早的项目,比较早的VC类项目,像梁总和高翔总,也有像百度风投的,包括小村,包括张董这样做中后期和产业的人。之前给了我们几大论题,第一个论题我们就不用谈了,因为我们在去年,我和梁隽樟在不同的会议上谈了好多次,AI怎么样取代人类?反过来看,大家可能有一个感觉,自从年底以后,话题当中出现的频次有一个急遽下降的趋势。去年往冲AI的人,年底全部冲到区块链去了。早期我们很多朋友都投了AI,后面接盘的人都走了以后,不知道大家现在怎么看这个行业?另外一方面,我们中午也在聊,另外一个现象也挺有意思的,虽然大家不谈了,但项目价钱非常贵。有时候天使项目的价格都过亿美金了,这样一环境下,大家简单聊一下,第一,你现在还投AI吗?刘维,这个问题可能不适合你。如果你投AI的话,你觉得今年哪一些细分的点值得投?我们之前投过芯片、算法等等,2018年如果继续准备投,你会投什么?刘维,你先讲,你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
刘维:我还投AI,要不然LP直接把钱要回去了。确实,去年做了AI的基金,实景不好,做完AI就成为古典科技了,现在马上就不谈AI了。说实话,我们对AI定义相对宏观,不是为了凑更多的热点,AI本质还是把数据从各种地方采集上来,并且有更好的,无论是结构化处理还是理解,或是多元融合决策的能力,再通过数据、服务、操纵机器、驱动一些设备,把作用回生产生活的链条里面去。所以AI只是这样一种重大的能力提升,这种能力提升在过去五六年的积累明显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而且这个爆发期,我个人觉得,还是会循环加速十年周期,这里头会有低谷,但整体智能化水平不会往后退,智能化应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但一定是在往前走。重大驱动力的推动下,反过来变成有些别的因素成为短板。其它热点层出不穷,对于我们一个关注在AI基金来说其实是好事,我们也关注区块链,但我们可能不太关注ICO本身。有些跟技术没有太大关系,但我们把区块链当成底层数据架构,或合约技术的创新技术来看,创新能力提升,本身能力的短板会面对机会。AI走到这一步,需要补一些板,能有一些应用场景,能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消费比能够渗透进去。AI消费角度来讲,也是我们真正花最多钱的地方,我们是技术属性很强的基金,在中国也好,在美国也好,我们在高技术早期项目上,一直是比较敢冒风险的,花真正大钱的,要回到的还是应用的项目。这些项目渗透到行业里头去,就能发挥很大的价值。简短来说,我们还投,今年的重点正好是这两个循环。AI1.0已经在零售、城市、工业可以进行渗透了,原来大家讲讲概念,现在真的比较快地拿到收入,或者你不要收入换更大的规模,我要数据,我要讲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我在工业领域切进去卖配件,卖耗材,做B2B,现在都开始有更多可以尝试的机会。所以AI1.0落地,这是我们今年的重点。
AI2.0的赋能,我们非常积极投下一代的芯片、传感器,甚至是一些材料。传统这些材料的东西,早期投的还不够,如果能够被需求侧快速拉动,你不知道它会变成下一个明德,大家也都在堵,我们还是坚定地看好这个时机,如果有一些泡沫的破灭,我也希望是好事,也希望它早一点来。因为现在已经投资人不怎么看AI,但大基金还想不想接盘我们的AI项目?创业者还是挺疯狂的,导致估值还不降的一个这么不好的时点上。
徐晨:米磊说,因为前面刘维提到了,米总你投的相关的很多硬件,包括核心元器件的角度来看,您觉得AI现在大概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刘维说的所谓应用场景的出现,和“未来已来”的感受,是不是真的已经在我们面前了?还是需要长期累积?
米磊:首先我们还是会投AI的,但现在特别像互联网之前的那十年,互联网本身它也是个算法,AI也是个算法,算法之前需要基础设施支撑。去年表现最好的是什么?手机上要装激光器的光学芯片,去年的光学芯片出货量相当于过去20年激光器的出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云计算、大数据,这方面的机会非常大,我们会继续投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芯片的进步和材料的进步,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比较慢造成投资周期长,其实回报还是比较高的。 2016年我比过一次,整个芯片前五大公司,高通、英特尔这些公司加起来的利润比我们世界六大互联网公司利润还是要高的。所以投芯片和基础设施也是很挣钱的,是轮动的。
徐晨:好,听完米磊讲,技术流派还是非常看好整个行业发展的。
我们技术还没有一步到位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他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通过不同的产品形式迭代,跟客户之间的需求不断一步一步往前走,所以最终的落地是要一步步展开的,我觉得今年陆陆续续能看到一些行业会见到,产生实际价值的收入展开,智慧城市和零售领域都是看得见的,这些领域我们还是会继续去关注的。我各位希望今年在to C领域找找看,有没有可以落地的点。因为大家都说,过去AI你放在to C领域,没有特别好的一个应用。在一些相对决策精确度没有那么高的领域,包括娱乐相关的,包括跟儿童培训、教育相关的领域里面,这里边还是有可能能看得见有应用的。比如说我们投的原来有一个项目,也是中国调了一些业务模式,做了一个给小孩拍照的AI照相机,很多家里的家长希望给小孩拍照能拍出有意思的照片,但是在很多活动场景下,家长没办法一直拿着拍,我做那个摄像机,可以对人定位拍,需要机器制造学习,光圈、快门我知道怎样调到最好。这时候我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服务,你说它是不是一定要特别准确?对家长来说,拍了几百张照片,我可能挑了十张很好,对小孩对我来说就是个无法估量的价值。所以这类事,我觉得慢慢会有一些应用可以出来。另外一个问题,今年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徐晨:B轮价格突然变得很高,同时业务本身增长并不明显,进场的人多了以后,对你们所投的竞争压力是不是也在不断增大?你们现在怎么样面对一个公司,如果到了B轮,你们还会继续进场选择投他?还是定在B轮一个标准的赛道里面呢?
高翔:我们角度来看,竞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热烈,比如跟早上区块链比,那我们还是很冷静的一帮人,但我觉得之所以价格有你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技术的创业和互联网创业的区别。因为互联网的创业是大家一冲动想到一个点子我们就干了,技术创业你冲动是没有用的,他是需要实实在在研发能力的。我们看到的很多在技术领域做得好的创业者,其实他们都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耕耘了很长时间的人,并且他们本身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技术储备,包括人才,他们才可以去做这个创业。所以在这个行业里面,头部公司是非常少的。比如百团大战、千团大战这种事,在这个行业是不可能发生的。就是因为供给不多,如果成功的话,它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变化,所以价格高我们认为也是很正常的。并且我们回头看我们2014年、2015年投的AI也好,或技术类的公司,到今天来看,他们发展的都很好,比如说有些公司2014年,当年他们还不到一千万的收入,但是这几年很快就到了一亿的规模。这些非常好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确实,当这些技术在一些应用场景落地以后,他带来的收益还是指数级的。包括我们2015年还投过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团队,短短的两年时间,他们已经跟社保有非常深入的合作,你在过去也挺难想象的。所以在这个行业,今天来看,其实大家都还是相对冷静的,就包括我们台上坐的各位,都对于他们价值判断有一个自己的理性看法。所以,我们还是非常看好这个领域,所以我们也有差不多大概四五个人,我们是专职在做技术方向的投资,并且也看到整个行业,除了AI以外,包括在智能制造、机器人,就像刚刚前面几位提到的新领域,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变化。
徐晨:问一下我们德迅的王珺,这个行业头部可以做的人本身并不多,对于一个天使机构来说,怎么样找到这样的企业?同时还有一点,当这个价格升到B轮、C轮,你们是不是考虑卖一部分?因为溢价很明显了,这里面你们的策略是怎么样的?
王珺:因为我们基金的特殊性,我们基金从来不退出。
徐晨:在座各位顿时全部输了。
王珺:其实在我们看来,首先第一,因为我们所有的钱都是郑总个人的钱,对于郑总来说只是财富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找到一个好项目是特别困难的。我们不但是不想退出,我们最近也有一些项目有加码,而且是加大码的。如何去判断?在市场上,说实在的,能做AI的人特别少。很多人去镀个金,去BAT做一两年,觉得就懂AI了。当我们问数据库怎样搭建的问题,完全答不上来的也多得是。我们现在直接跟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做一些联系,我们比较擅长的就是去BAT搂一圈看一看。这个市场上AI这件事情,AI现在不是说没人关注或者是它不热,而是它渐渐从一个热点话题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如果你现在做高科技的东西跟人打一下交道,没个AI成分在里面,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那么它既然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我们就可以看到,未来它无论应用场景也好,从它的支持也好,都会越来越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们现在自然语言处理这件事情听起来蛮简单,有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做的也不错,但在我们看来,尤其是机器理解人,去做一个语言指令的时候,真正理解你的话,这是非常非常的。我们在美国投了一个项目是做硬件的,但硬件背后是有一个强大平台,通过AI尝试理解人语意的事情。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他问一个问题,说秘书,请帮我联系一下某某医生,给我拿点什么东西过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输,而是打开你某一个IM,把这个指令发给对应的人,处理完之后还要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真正的动作做出来。我们现在也在看相关的东西。AI项目贵这件事情,在我们看来反而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因为能做AI的人都很贵,绝大部分是PHT。我们之前讲到的那个项目,我们基本进到团队里面一看,觉得自己没个PHT都不太好意思好好聊天。成本应该少考虑,现在AI公司越来越贵,他们做出来的产品其实是越来越好的。
徐晨:王珺意思就是钱我们不退出,爱怎么弄怎么弄,属于特殊案例,在座各位都没有这样先天的优势。价钱贵,中后期投资人怎么看待AI价格贵的现象?中后期投资者愿意持续进入AI这个行业,我相信有一部分是对这个市场本身长期预期的一个判断。第二,对于这些公司本身的现状和它的实际价值,要做一个客观的评估,您觉得现在是不是一个相对来说价钱还是偏贵的一个状况?或者说的确,现在这个市场价格,现在还是被低估了,大家还是觉得有机会向阳的。请Tony讲一讲。
张自权:任何一个东西都会从新技术发展到新模式,然后再发展到新平台。其中有极个别公司会成长成为新生态。我最开始看AI还是把AI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去看,现在大概过了三四年时间,现在已经能够明显看得到有一大批AI公司已经自己独立拥有了一些新的模式。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投两家AI的公司,一家中国,一家美国,中国那家是医疗领域,美国那家是做激光雷达的公司,做无人驾驶,是那个领域现在的领头羊。现在目前还没有能够看到公司能够成长为新平台的机会,新生态就更早了。估值的角度去讲,我们永远都不是花时间在考虑进入价值的问题,因为进入价值是市场决定的,你可以永远选择等,那你就永远是一个price taker,这样你就不用去想现在进入价格的问题。我们应该想退出价值,还是新技术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很好的预测,没有办法判断它的未来。其实一个公司最后退出是取决于它商业模式的本质,以及它本身未来的竞争格局,我认为这两个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很难在技术的阶段去判断这个问题,当然在模式上,其实已经可以去判断了。为什么选择这两个行业?一个是我们觉得这两个行业现在从AI的应用角度来讲,它其实是从一个最辅助的功能,变成将来是最核心的一个功能。比方说无人驾驶,像做激光雷达的这家公司大家也都知道,如果一辆车上需要安装五个激光雷达,你计算一下市场上会卖多少辆无人驾驶汽车?当然这是阶段性要达到的一个结果。这个数学题是非常好算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团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考察美国是不是激光雷达会出现最大公司?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这家公司。我们并不是要选择一个跟市场偏离的价格去投,那永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投资心态。所以我个人不是特别关注进入的价格是怎么样的,往往大家看得不清楚都是在未来。
徐晨: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现在这一切更多只是暂时的一个中间过度性时间而已,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冯总,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产业投资人对很多公司的评估方式,和我们财务投资人不太一样。包括刘维今天也是,挂着百度的名,他也是一个财务投资人。从产业的角度,您觉得现在AI公司的状况和价格,您怎么看?
冯华伟:虽然今天从应用上看,很多机器,或者叫AI,它可以听懂我们的声音,认出来我们,甚至我昨天还看到又可以帮我们唱歌的AI。但肯定没有倪总唱得好。但我仍然觉得,AI确实在路上,它跟我想象中、理解中的AI还很远,远到AI就像外星人一样,它一定会有,但是它什么时候来还不知道。产业上我们还是围绕信息基础技术做事。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全球都花了很大力气,甚至大量投入了信息技术,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当然信息的底层技术也在迭代。现在的5G技术,围绕里面再底层的材料、芯片领域,我们现在在投的就是与此相关的。跟通讯相关的我们投设备,投一些元器件企业,投光模块,当然也在看一些芯片,和最高端芯片的设计能力,看欧美、看日本、看台湾,但合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我们还在想办法,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情况。
徐晨:无人驾驶在美国是最最热的,因为美国所有人都开车,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接口就是无人驾驶。这就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展望一下,您觉得可能对于我们大的AI应用场景来看,最短期、最现实可以看到的,或者您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可能入口是什么?有人说像音箱,这其实也是酝酿了非常久的应用,苹果的Siri,包括亚马逊也都是有很长时间积累的。从您投的企业来看,哪个可能是激活AI被大家使用的应用入口和场景?大家头脑风暴,没有标准答案,也给各位一点投资的感觉,看看下一步可以被投资的热点在哪儿。
刘维:我把这个问题这么说吧,我分成我想清楚的,和我们今年最大的疑虑。想清楚的是中局,各行各业,每个人给我们随便一个关键词,我们都能推出一堆中间词,AI的中局在安防,在医疗都有极大的应用。现在各个行业都开始落地了,比如AI+安防,现在智能城市里面的监控摄像头,我自己估计在未来五年内,至少是2个到3几何极数级的增长,海康目前城市占有率也就90%,关键还有几何级数级的增长。AI离线、在线的,加上很好的算法和识别能力的,包括两三年前同样能力的AI摄像头的10%。AI零售,便利蜂现在也要铺无人零售货柜了,大家都开始用了。包括医疗。再比如智能音箱,以前大家觉得也不是那么好用,也挣扎了好几年,但我们最近看到的数据,这个东西的月活、周活、日活,还是在快速上升。不知不觉间,语音控制音箱一部分功能完成的不错,基本找个歌、基本的唤醒,这些功能都可以了,当你去调戏他的那部分还完成不了,但大家渐渐愿意用了。这个时候平台的出现,也带来了一大波这样的机会。工业机器人项目很多人也都投了,很多项目都到了几千万、一个亿。这些都是特别典型的,现在在快速落地。这是我想的相对比较清楚的。但说实话,我们今年的投资也比较谨慎,我自己觉得,不是所有的网格中,每一类的AI技术乘以每一个应用都能出大公司,这是现在最大的疑虑。比如工业机器人这件事,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几典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乘以他们每一个在不同类型场景的应用,这样投我估计能投个几十家公司,每一家做到两千万、五千万、一个亿收入都不难,但一定不是每家都能成上市公司,有先后关系,有可能是少数一两家收入涨得最快的,找一两家收入最快的,在企业上下游扩技术。还有一些收入涨得慢,表征业务进展还不入境证对手,但人家真的在憋大招,人家在憋一个完整的技术,柔性化的技术,下一代的技术,或者人家在赌一个我们今天看不上的小行业,但行业本身变成了一个大的行业。我们现在的疑虑,我们作为AI投资人,我们矩阵里可填的格太多,不同的技术至少得有几十种,几百个场景,几万个格的矩阵,从哪个入手能长长大公司?这是我们现在的疑虑。现在随着技术的成熟,各行各业拥抱AI产品的技术非常开放,但这也是坏事,竞争门槛被进一步降低了,很多市场都快速成为了红海,很多公司都冲到里头去做。所以我们今年一直也在找的是,什么公司能在这里头胜出?甚至在很多赛道上,是叫AI公司,但既不卖技术,也不卖产品,它可能去做运营,它可能在商业模式上去做很大的这种创新,它可能自己是个运营商,是个金融公司,才有可能在这里头翻出来,所以这是现在最大的疑虑。
徐晨:隽樟,从你的角度说,哪个是你觉得比较有机会在近期内跑出来的一个比较大的劲口?
梁隽樟:刘维讲了好多我想讲的话,我们俩也经常聊,大体上想法还蛮接近的。没有很多落地场景,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落地场景其实很多。可能大家想问的问题是,我最后能有机会往平台,或者生态去发展的公司,特别是随着通用算法的门槛会慢慢降低的情况下,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有可能去涨得更大?我自己按应用领域来看,如果是面向行业的应用领域里面,实际上技术的供应和你的需求还是得慢慢达到一个完美的匹配。就比如说我所谓的需求,就是我行业客户付费的意愿与能力,最终能够达到。供应来说,我技术确实能慢慢一步步达到解决问题的需求。这里面我们能看到很多有增量的市场,也有存量的市场被改造的机会。比如智慧城市安防领域,是短期能看得见的成长。再往后,旅游、零售、工业里面也可以看到。我自己今年还是挺希望在C端多看一看能否找到这样的机会。儿童教育现在成长非常非常快,拿外语培训来说,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很多高估值公司,但从他们成本结构来看,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那到底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彻底解决这些问题?C端还是有机会。
徐晨:高翔,你们在很多细分上有自己特别的对市场的认知。比如无人驾驶上,你们投了一个公司是做商业服务的,而不是做一个私人C端的车,他们是做类似偏B端,类似于物流方面解决方案的。你们怎么看主要的接口或主要的机会?大规模的机会在哪儿?
高翔:我个人感觉,技术创新这个方向投资人没必要想太多,因为我们想得到的他们未必能做到,我们想不到的他们可能能做到。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去和这些技术的天才交流。像无人驾驶我们投的new ra。车祸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你自己出事故,一方面是别人撞你,别人撞你你需要那个环境,包括整体的系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你自己的问题相对好解决。交流以后发现,原来在货运这个市场无人驾驶的应用会大大早于to C的无人驾驶。你听完你觉得能听懂,好像挺靠谱的,大家就参与了。我觉得在这个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跟头部的技术人才交流,他告诉你的一定是他能想到并且能做到的事情,那才是一个好的应用场景。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